当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在风霜百年的雕花楼中萦绕响起,苏州苏工琥珀博物馆的“思绩堂评弹馆”便迎来了一批沉静专注、钟情艺苑的青年听众。
6月2日的14点至17点,必威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了三批学子走进这座清末古建,以琥珀流光与丝弦清音的汇编交织,开启了一场江南细雨天里的“双非遗”审美盛宴。
静步・思绩堂
静声步入馆内的“思绩堂”大厅,充斥眼帘的便是沉淀在雕梁画栋间的千年光阴。同学们的目光首先被陈列于评弹舞台两侧的琥珀雕刻牢牢吸引:玻璃展柜内,历尽千万年孕育出的树脂化石,天然纹理如流动云雾,背景透光处晶莹温润;在非遗匠人的手下,它们幻化为了花鸟虫兽、山水人物,橙黄、蜜蜡、金珀,绚烂迷人、光彩夺目。
或俯身细察封存其中的远古植物脉络,或惊叹于微雕人物衣袂的纤毫毕现——那凝固时光与灵动匠心间的一场场无声对话,却在此刻借由琥珀的“永恒之美”联通了古今廊道、直击了心扉内里。
舞台・演奏
琴板轻叩、三弦悠扬,当评弹声悄然发起,同学们的思绪便被拉回至说唱的舞台,纷纷入座。台上,一曲《枫桥夜泊》是为开场,以婉转唱腔勾勒出姑苏月夜的清冷诗意;《梅竹》清新雅致,琵琶轮指如珠落玉盘,映照琥珀雕件上同样清雅的梅枝竹影;《杜十娘》的悲情叙事则在抑扬顿挫的说表中抒发回肠荡气。
观众・表现
台下,同学们凝神静听、潜心律动,随着《声声慢》的舒缓韵律微微颔首,又在《秦淮景》的旖旎小调中舒展眉眼;而当男女对唱的《钗头凤》徐徐奏起,陆游与唐琬的凄婉情思跟随唱词彼伏氤氲,前排同学又不禁前倾身体,悉心捕捉那说唱挑弹间的传情瞬息……弦索叮咚里,历史的情愫和今人的感悟,在清末雕花楼中再次实现了跨越时空长廊的共振同频。
感想
琥珀,凝聚自然造化;评弹,淬炼人间悲欢。传统工艺的静美与曲艺表演的灵动,当二者在百年古建中碰撞摩擦,就为青年学子们打开了一扇品鉴江南文化的多维视窗:方寸雕楼中,同学们感知到了非物质遗产两相交融的人文关怀,更在美学的浸润中积蓄起了守艺寻心、以心传韵的人文“力量”。
赵宇涵:指尖轻触展柜的冰凉,却仿佛触到千万年前的阳光——那些封存在琥珀中的羽翅、叶脉,被时光凝成剔透的诗行。我俯身凝视一件虫珀:远古飞虫振翅的瞬间,被树脂温柔定格;匠人又以刀为笔,在蜜蜡上雕出翩跹的蝶,蝶翼纹路竟与虫翅的脉络重叠。这一刻我忽然懂得:琥珀是自然的史书,而雕刻是人类的续笔。它静默无言,却以凝固的光泽诉说永恒——纵使岁月奔流,美的瞬间终将被温柔封存,等待与另一颗心灵跨越时空相认。
宋磊:当三弦的第一个音符荡开,雕花楼的空气便泛起涟漪。《杜十娘》的悲音里,琵琶轮指如急雨敲窗,说书人眉梢轻扬,扇尖倏地指向虚空——我竟看见十娘沉箱的泪影!待到《钗头凤》男女对唱,男声沉郁如墨,女声清亮若瓷,两股声线绞缠如红酥手与黄縢酒的交错。评弹的魅力,原在“说噱弹唱”的方寸乾坤:一柄折扇开合似山河倾覆,眼波流转处尽是人世悲欢。曲终时余音钻进梁上雕花,我才惊觉:吴侬软语早将江南的魂,烙进了听者的心脉。
总结
以琥珀为鉴,照见历史的厚重;借评弹为舟,驶向人文的深流。
值此系列的廿期新章,还请期待这束名为“力量”的美育光芒,终会引领更广大的青年学子照亮更广阔的文化传承之路。
《力量》为必威美育品牌,旨在培养必威学子认识美、体验美、感受美、欣赏美和创造美。
图文:蒋梓涵、李梦思
审核:贾扬娣